武大选调生不满嘉峪关:社会普遍功利化的求职态度亟待扭转

更新日期:2024年61    来源:四川先锋网

 

 

       近日,在一篇名为《山花寻海树,不如就春风》 的网络公开文章里,武汉大学研究生顾某因对选调分配的地点甘肃嘉峪关不是很满意,在文章中流露出就职后懊悔、不甘的情绪,乃至对嘉峪关“恶语相向”,引起网友反感。根据当地的回应,武汉大学选调生顾某此前确在嘉峪关某部门工作,今年4月份她本人提出辞职,组织己经批准。
       值得注意的是,顾某的文章是在其离职之后才引起广泛关注的。官方的声明并不是对顾某的“处理结果”,而是对网络舆情的回应。无论这篇文章受关注与否,顾某离职都已板上钉钉。比起对于顾某个人的声讨,扭转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功利化求职态度才更值得关注。
       顾某考上的选调生,是各省党委组织部门有计划地从高等院校选调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本科及其以上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作为党政领导于部后备人选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人选进行重点培养的群体,根据相关政策规定,机关职位选调人选试用期满后,安排到基层一线锻炼不少于2年。这份工作是公共职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体制内工作”。这不是一个以个人利益为导向的工作,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必须要服从组织原则,要面临更严格的纪律约束,要做好奉献付出的准备,这是公职人员应当具备的职业伦理。
       顾某在被告知无法留在家乡兰州之后,一度想放弃,但在导师的劝说和父母的鼓励下,还是不情不愿地前往嘉峪关就职。后疫情时代,许许多多的大学生、青年人乃至家长出于稳定和体面的考量,把进入体制内当作一个最理想的职业选择,从一种功利化角度去算计,而忽视这个职业本身的特殊要求。
       体制内工作有自身的逻辑,不可能和每一个人的个人禀赋、心性特质相匹配。备考前如果没有充分的认识,仅仅把“上岸”当作全部意义,即使一朝上岸,在之后的实际工作中难免碰壁。从社会的层面来说,这也是一种人才资源的浪费。
       因此,青年在做出相应选择前,不妨理性审慎一些。真正有志于公共服务的人,除了能力条件、学历背景等,态度取向可能更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决定个人能否在基层“扎根”的因素,从来都不是物质条件是否优渥,而是为群众服务的情怀,奉公办事的精神,以及建设祖国的热忱。(作者:孙逸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