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评论 ||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以实干铸就新辉煌
更新日期:2025年1月20日 来源:巴蜀党建
李大钊先生曾言:“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在时代的浩荡洪流中,总有这样一群人,以坚定如磐的信念、矢志不渝的努力和无私无畏的奉献,化作照亮我们前行之路的璀璨灯塔。《榜样9》里的刘小京,便是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时代楷模,他用自己的奋斗轨迹,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奋斗者的崇高精神,为我们竖起了一座巍峨的精神丰碑。
刘小京的身上,满溢着扎根基层、默默耕耘的奉献精神。他投身盐碱中低产田改良和区域农业发展技术研究与示范工作多年,担任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站长近三十载,超半数的时光都在野外台站度过。“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他深深懂得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业更是国家稳定发展的根基。远离城市的喧嚣繁华,他毅然扎根在那片盐碱荒滩,将自己的青春热血、智慧才情毫无保留地播撒在这片土地上。正是因为有无数像刘小京这样默默扎根基层的奉献者,我们的乡村才得以不断蜕变,农业发展才拥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刘小京的身上,闪烁着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耀眼特质。当面对环渤海地区土壤盐碱化严重、淡水资源极度匮乏,进而制约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棘手难题时,他带领团队打破常规思维,另辟蹊径,提出以“盐碱土、咸水和耐盐植物利用”为切入点的全新思路。在无数个日夜的艰苦探索中,他们成功筛选培育出耐盐小麦、绿化柽柳等一系列优良植物品种,还创新性地发明了盐碱地咸水冬季结冰灌溉等改良盐碱地的实用技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创新是推动发展的核心动力,刘小京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禁锢,凭借这些创新技术,为缺水盐碱地区的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筑牢了坚实的科技支撑,让曾经荒芜的盐碱地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刘小京的身上,凝聚着心怀天下、情系民生的高洁情怀。他以首席科学家的身份主持实施“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历经五年艰苦卓绝的科技攻关,成功建立起79个5000亩以上的现代化生产示范区,实现了粮食增产200多亿斤、节水43亿方、增效180多亿元的斐然成绩。他精心组织编制河北沧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建立渤海粮仓种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组织,还发起成立盐碱地特色农业流动党支部、南皮学堂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他始终将个人的事业追求与国家的发展大局、人民的幸福安康紧密相连,心里时刻装着百姓,行动处处为了民生。他的辛勤付出,不仅让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更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注入了强劲动力。
刘小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以实干铸就新辉煌的动人事迹,让我们真切领略到了榜样的无穷力量。他宛如一面猎猎飘扬的旗帜,引领着我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坚定地扎根基层、勇于开拓创新、始终心怀天下。在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我们需要更多像刘小京这样的榜样人物,以他们为学习的标杆,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在新时代的广阔舞台上,奋力书写属于我们,属于时代的壮丽篇章!(文/何竹梅)